新聞資訊
11 月 13 日消息,據上證報中國證券網報道,在今日舉辦的 2024 全球6G發展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6G 技術的發展已經從單純的技術研究階段邁向標準化研究階段。今年 9 月 12 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業務與系統技術規范組(SA)第 105 次全會上,3GPP
7 月 11 日消息,7 月 10 日,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北京郵電大學承辦的“信息論:經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工信部、科技部、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等單位有關領導,多位院士及相關領域專家出席會議。會議圍繞北京郵電大學張平院士及其團隊在語義信息論方面的理論突破、語義通信的關鍵技術等內容進行研討,并正式發布國
“移動通信的發展每10年一代”這個論斷是誰最先提出的?對此我求索了很久,但一直沒有找到答案。但無論如何,從1G到5G,就是按照這條定律發展過來了,至少是從技術標準上。這應該和摩爾定律類似,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那么,6G之后,還會有7G,甚至8G嗎?這里再提一個預言:康波周期。所謂康波周期,是俄羅斯經濟學
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我國6G推進組組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6G技術實際上是5G代際更新的一種創新技術。由于移動通信每十年一代,因此面向6G的商用時間大致在2030年左右,而標準化制定時間將在2025年進行。最近,我國6G推進組首次對外發布了《6G網絡架構展望》和《6G無線系統設計原則和典型特征》等技術方
11月13日消息,今日,2024全球6G發展大會在上海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開幕式上發表題為《6G多場景目標要求適配之策》的演講,他提到6G未來不一定是全國無縫覆蓋的網絡,而終端將會是多樣性的。鄔賀銓指出,6G未來的應用不會像4G那樣是一個全國無縫覆蓋的網絡,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很多特定的需求不是剛需,只是小眾需
研究背景智能反射面(RIS,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是未來移動通信系統的一種全新技術,通過對電磁信號的相位、幅度、極化、頻率進行靈活調控,可有效增強信號強度、提升覆蓋補盲。目前業內已有多家單位開展相關研究,但在控制指令傳輸協議和面板接口規格等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缺少切實可行的RIS遠程控制
近日,中國移動召開主題為“協同眾創 智啟未來——未來啟航·6G創新發展論壇”,圍繞 6G 未來發展方向,分享前沿技術觀點、研判機遇挑戰、發布創新成果。論壇期間,中國移動攜手中央企業和產學研合作伙伴,發布未來產業6G領域白皮書。本次發布的6G白皮書包括《6G通感算智融合技術體系白皮書1.0》《6G數字孿生網絡安全技術白皮
6 月 20 日消息,中國電信官宣,近期,中國電信衛星公司攜手北京郵電大學、銀河航天、中國信通院、展銳等合作伙伴,在中國電信北京地球站共同完成了國內首次6G星地鏈路外場地面測試。本次測試利用自主研發的衛星模擬器、終端模擬器、軟件定義試驗平臺等核心裝備,在項目團隊制定關鍵技術驗證方案、搭建外場測試
5月18日消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江舟表示,5G出現已經快五年了,但發展有點令人失望。“之所以說失望,5G還服務不到垂直行業,主要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應用,所以就需要6G。6G應用的需求就是通信、感知、計算、AI等一體化融合。”王江舟說道。在這之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也表示,5G紅利不及預期。鄔賀銓指出,運營商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