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電氣間隙是在兩個導電零部件之間或導電零部件與設備防護界面之間測得的最短空間距離。即在保證電氣性能穩定和安全的情況下,通過空氣能實現絕緣的最短距離。
爬電距離指沿絕緣表面測得的兩個導電零部件之間,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由于導體周圍的絕緣材料被電極化,導致絕緣材料呈現帶電現象的帶電區。
在電氣間隙、爬電距離實際測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結果差異,下面就爬電距離的安全標準要求做一下概括總結。
安全距離包括電氣間隙(空間距離),爬電距離(沿面距離)和絕緣穿透距離。
電氣間隙:兩相鄰導體或一個導體與相鄰電機殼表面的沿空氣測量的最短距離。
爬電距離:兩相鄰導體或一個導體與相鄰電機殼表面的沿絕絕緣表面測量的最短距離。
電氣間隙的大小和老化現象無關。電氣間隙能承受很高的過電壓,但當過電壓值超過某一臨界值后,此電壓很快就引起電擊穿,因此在確認電氣間隙大小的時候必須以設備可能會出現的最大的內部和外部過電壓(脈沖耐受電壓為依據)。在不同場合使用同一電氣設備或運用過電壓保護器時所出現的過電壓大小各不相同。
爬電距離:沿絕緣表面測得的兩個導電零部件之間或導電零部件與設備防護界面之間的最短路徑。即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由于導體周圍的絕緣材料被電極化,導致絕緣材料呈現帶電現象。此帶電區(導體為圓形時,帶電區為環形)的半徑,即為爬電距離。
在絕緣材料表面會形成泄漏電流路徑。若這些泄漏電流路徑構成一條導電通路,則出現表面閃絡或擊穿現象。絕緣材料的這種變化需要一定的時間,它是由長時間加在器件上的工作電壓所引起的,器件周圍環境的污染能加速這一變化。
因此在確定端子爬電距離時要考慮工作電壓的大小、污染等級及所運用的絕緣材料的抗爬電特性。根據基準電壓、污染等級及絕緣材料組別來選擇爬電距離。基準電壓值是從供電電網的額定電壓值推導出來的。
爬電距離的的尺寸應使得絕緣在給定的工作電壓和污染等級下不會產生閃絡或擊穿(起痕)。由此可以看出,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的防范對象和考核目的不同。電氣間隙防范的是瞬態過電壓或峰值電壓;而爬電距離是考核絕緣在給定的工作電壓和污染等級下的耐受能力。
發布日期: 2024-05-07
發布日期: 2024-04-25
發布日期: 2024-07-04
發布日期: 2024-06-13
發布日期: 2023-11-10
發布日期: 2024-04-23
發布日期: 2024-01-03
發布日期: 2023-07-04
發布日期: 2025-05-19
發布日期: 2025-05-19
發布日期: 2025-05-19
發布日期: 2025-05-19
發布日期: 2025-05-19